当前位置:首页 > 往届回顾

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组委会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发布日期:2022-03-31
字体:[大][中][小]

    3月19日,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组委会第一次全体工作会议在北京理工大学顺利召开。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陈英、副秘书长曹学勤,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齐国生,中国宇航学会秘书长王一然、业务副秘书长姜军,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大赛运营委员会副主席张岩及组委会全体成员代表参加了会议。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博主持会议。

工作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听取了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关于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的筹备进展汇报,并审议通过了大赛执行方案。根据会议决议,首届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将于2022年4月8日正式启动报名,并同期开放官方报名网站(isssp.bit.edu.cn)。决赛计划于11月中旬举办。

邓玉林教授介绍大赛总体进展

    本届大赛主要面向国内外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相关科研机构、企业的研究人员,以“空间科学实验与载荷创新设计”为主题,推出“空间科学实验创意设计”和“空间科学载荷创新设计”两个系列赛。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初赛将在线上进行评选,决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

赛事期间,设有空间科学与技术讲座、问题答疑与技术指导等活动,参赛者将获得专业技术辅导和学术交流机会。大赛还计划邀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专家,以及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担任赛事评审委员。届时,将遴选出具有潜力的空间飞行实验项目重点培育。对于优秀参赛项目或团队,大赛组委会还将提供资金、学术平台、项目合作等相关资源支持。

    会议强调,首届国际空间科学与载荷大赛要紧紧围绕“共建、共为、共享、共有”的理念,立足“一带一路”高校,打造国际化赛事品牌。同时,要明确大赛的核心定位,通过汇集并培育全球优秀的空间科学与载荷技术人才及项目,开展航天科普教育,搭建高校、研究院所、企业、资本的互通桥梁,带动航天技术民用化进程,推动创新成果共享机制,扩大航天事业的公众影响力。

    本届大赛由中国电子学会、北京理工大学、国际宇航科学院、中国航天基金会和中国宇航学会共同发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航天局、广东省佛山市人民政府、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等作为指导单位,成立由学会、学校和企业等多方组成的赛事组委会。

    此次召开工作会议,旨在动员组委会成员单位,齐心协力做好大赛筹备冲刺阶段的各项工作,办一届惊艳非凡的国际赛事。同时,搭建空间科学实验与载荷技术创新的平台和培育基地,与世界各国共筑航天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让航天科技成果造福全人类。

张军校长致欢迎辞

    张军校长强调,“2022年,是我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一年。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建造,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独特的微重力实验平台。在空间载荷领域,北京理工大学一直在瞄准‘卡脖子’问题攻坚克难,屡次带领师生团队斩获国际大奖。希望本届大赛,能够为全球的高校师生,打造以空间科学实验和荷载设计为核心的国际学术交流社区。”

王一然副理事长讲话

    王一然副理事长指出,“大赛融合了STEAM教育理念,对于提升参赛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应重点加强对‘艺术’审美的培养,由浅入深,从审美愉悦、审美体验、审美超越三个角度,充分调动学生感官、情感和理性三个层次的审美能力。”

齐国生副理事长讲话

    齐国生副理事长要求,“大赛要本着公开、公平、共享原则,邀请全球高校师生参与,力争打造学术氛围浓、专业属性强、影响范围广的国际性赛事。通过建立共享学术交流社区,让更多人都有机会参与空间科学研究。”

陈英秘书长讲话

    陈英秘书长指出,“空间科学实验与载荷技术是学科高度交叉的领域,对于系统性开展航天知识的科普,具有先天的优势‘基因’。本届大赛要重点突出科普属性,围绕中国空间站,普及航天精神、航天知识,提升学生科技素养,筑牢科技强国的思想根基。”

    参加本次工作会议的组委会代表成员还有中国电子学会学术交流中心主任余文科,北京理工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龚鹏、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康慨、生命学院院长罗爱芹、党委书记周连景、李晓琼教授,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副秘书长张亚玺,国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赵坤,赛事运营经理张蓓、网络运营经理吕骏。